一、学科、专业简介
词典学是国家重点文科研究基地、国家重点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三大研究方向之一,是您报考硕士研究生的理想选择:
1.本专业师资队伍实力雄厚,有两名博士生导师,十余名硕士生导师,大多有博士学位;课程设置合理、全面,教师学术态度严谨、认真负责,将引领您进入学术领域的新天地。
2.本专业师资团队勇于创新,成果丰硕,近10年来主持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10余项(含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出版专著和词典10余部,学术建树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资料室各类学术文献齐全,为你营造理想的学习环境。
3.本专业研究生培养独具特色,实行“研、学、产一体化”的培养机制,中心与多家出版社和学术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研究生在读期间能直接参与相关课题研究以及教学实习、翻译实践、词典编纂和计算机编程等活动。
4.本中心作为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的驻地,负责组织全国双语词典学的学术活动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学生有机会接触本专业国内国际名流,了解国际学术动态,开阔学术视野,为走向社会、走向国际奠定坚实基础。
5.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翻译能力和计算机操作及词典编纂能力的高级综合性人才;毕业生语言学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就业前景好;多年来,本中心学生在校发表论文,获得省级、校级奖励的比率和就业率在全校一直名列前茅。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法制观念和自律精神,立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坚实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熟悉本学科的当前状况和发展趋势;能在当代国内和国际学术背景下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从事原创性学术研究,符合相关专业和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
三、培养方向
1.研究方向
词典学(含计算词典学)、词汇语义学、翻译理论与实践、词典与二语教学。
2.培养类型
1) 基础理论型:重点研究词典学本身的理论,即通过词典编纂或大量词典研究,总结词典学自身发展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和词典编纂的新理论及新技巧;
2) 应用研究型:重点放在语言学及相关学科的先进成果在词典学中的应用研究,探讨用语言学、语言认知科学、二语习得、统计学、翻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建立新的词典编纂方法和释义模式;
3) 工程实践型:配合本专业的学科建设和研究计划,利用所学的词典学、计算机科学知识进行语言工程建设,如深加工语料库、词典数据库等的设计、建造和管理,词典编纂计算机辅助系统的开发以及电子词典的设计和编纂等,在取得较大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工程建设”经验,联系词典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写出研究报告。
三、学习年限
学制三年。二年用于学位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两个月用于专题调研及开题报告的撰写和答辩,其余时间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
四、必读文献
Immken, A. et al.(1999) Semantics and lexicography. MaxVerlag.
Atkins and Rundell. (2008) The Oxford Guide to PracticalLexic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éjoint, H. (2000) Modern Lexicography: an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vesnén, B. (2009) A Handbook of Lexicography: The Theoryand Practice of Dictionary-Mak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pbell,S. (1998) Translation into the Second Language.
Cowie, A. (ed.) (1987) The Dictionary and the LanguageLearner. Niemeyer.
Cruse, A. (2009) Meaning in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vens, E. (2009) How Words Mean: Lexical concepts, cognitivemodels, and meaning constr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ntenelle, T. (2008) Practical Lexicography: A Read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rtmann, R. R. K. (2001/2005)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Lexicography. FLTR.
Hartmann, R.R.K. (2007) Interlingual Lexicography: Selectedessays on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and the BilingualDictionary. Max Niemeyer Verlag.
Ilson, R (ed.) (1985) Dictionaries, Lexicography andLanguage Learning. Pergamon Press.
Jackendoff, R. (2010) Meaning and the Lexic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ackson,H. (2002) Lexicography: An Introduction. Routledge.
Lakoff, G. &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edro A. F-O (2010) Specialized Dictionaries for Learner’s.De Gruyter.
Landau, S.I. (2001) Dictionaries:The Art and Craft ofLexicography(2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ngacker, R.W. (1987/1991)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grammar. Vol.1, 2.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el’čuk, I. A. (1997) Vers une linguistique Sens-Texte.Leçon inaugurale. Collège de France
Rey-Debove. (1989) Prototype et Définition.
Saeed, J. I. (2003) .Semantics.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Sarfati, G-E. (1995) Dire, Agir, Définir: Dictionnaire etLangue Ordinaire.
Snell-Hornby, M et al. (2000) Translation and Lexicography.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Talmy L. 2000.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 I, II. MITPress.
Tarp, S. (1995) Manual of Specialised Lexicography. John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Tarp, S. (2008) Lexicography in the Borderland BetweenKnowledge and Non-Knowledge. MaxNiemeyer Verlag.
Temple, M. (1996) .Pour une Sémantique des Mots Construit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uSeptentrion.
Tsohatzidis, S. L. (1990) Meaning and Prototype: Studies in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Routledge.
Zgusta, L. (1971) .Manual of Lexicography. Academia.
Zgusta, L. (ed.) (1980) Theory and Method in Lexicography:Western and Non-western Perspective.
Zhang Yihua (2010) An Ideal Specialized Lexicography forLearners in China based on English- Chinese Specialised Dictionaries [A]. InPedro (ed.)
黄建华、陈楚祥. (2001)双语词典学导论(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黄建华. (2001)词典论(修订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章宜华(2006)意义驱动翻译初探——一种基于认知理论的综合翻译法.《学术研究》
章宜华,雍和明.(2007)当代词典学.商务印书馆.
章宜华.(2002)语义学与词典释义.上海辞书出版社.
章宜华.(2013)计算词典学与新型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章宜华.(2007)当代词典学.商务印书馆.
章宜华.(2009)语义•认知•释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章宜华.(2015)二语习得与学习词典研究.商务印书馆.
章宜华.(2008)学习词典的中观结构及其网络体系的构建. 《现代外语》(4).
章宜华.(2010)新一代学习词典的理论构想. 《现代外语》(3).
章宜华.(2010)认知语义学与新一代双语/双解学习词典的多维释义.《外语教学与研究》(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
《辞书研究》
五、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
课程性质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开课院系 |
学分 |
总学时 |
开课学期 |
选修方式 |
考核方式 |
方向 |
学位公共课 |
00000003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研究生处 |
3 |
54 |
1、2学期 |
必修 |
论文 |
|
00000012 |
日语 |
研究生处 |
4 |
72 |
1、2学期 |
必修 |
笔试 |
5选1 |
00000013 |
法语 |
研究生处 |
4 |
72 |
1、2学期 |
必修 |
笔试 |
00000014 |
俄语 |
研究生处 |
4 |
72 |
1、2学期 |
必修 |
笔试 |
00000015 |
德语 |
研究生处 |
4 |
72 |
1、2学期 |
必修 |
笔试 |
00000016 |
西班牙语 |
研究生处 |
4 |
72 |
1、2学期 |
必修 |
笔试 |
学位必修课 |
26022202 |
语义学 |
词典中心 |
2 |
36 |
第1学期 |
必修 |
笔试 |
|
26022203 |
句法学 |
词典中心 |
2 |
36 |
第1学期 |
必修 |
论文 |
26022211 |
语用学 |
词典中心 |
2 |
36 |
第2学期 |
必修 |
论文 |
专业必修课 |
26022201 |
词典学概论 |
词典中心 |
2 |
36 |
第1学期 |
必修 |
论文 |
|
26022208 |
语义学与词典释义 |
词典中心 |
2 |
36 |
第2学期 |
必修 |
论文/考试 |
26022209 |
翻译与双语词典 |
词典中心 |
1 |
18 |
第3学期 |
必修 |
论文 |
学位选修课 |
26022305 |
计算语言学与计算词典学 |
词典中心 |
2 |
36 |
第3学期 |
选修 |
论文/考试 |
26022307 |
词典编纂方法论 |
词典中心 |
2 |
36 |
第2学期 |
选修 |
论文 |
26022310 |
翻译理论与实践 |
词典中心 |
1 |
18 |
第3学期 |
选修 |
论文 |
26022312 |
词汇学与词汇习得 |
词典中心 |
2 |
36 |
第4学期 |
选修 |
论文 |
26022313 |
语言学研究方法论 |
词典中心 |
1 |
18 |
第4学期 |
选修 |
论文 |
26022314 |
词典学经典文献导读 |
词典中心 |
1 |
18 |
第3学期 |
选修 |
论文 |
26022317 |
二语习得理论 |
词典中心 |
2 |
36 |
第4学期 |
选修 |
论文 |
教学实践 |
26022601 |
词典编纂实践 |
词典中心 |
2 |
36 |
第5学期 |
|
考查 |
|
前沿讲座 |
26022701 |
前沿学术讲座 |
词典中心 |
1 |
18 |
第5学期 |
|
考查 |
|
六、培养环节
1.课程考核
1)必修课考试,以课程考试或论文为主要形式;
2)选修课考查,主要以课程论文或研究报告为考查方式;
3)词典编纂考察,学生必须完成5万字以上的词典编纂。
各授课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考核方法。
2.中期考核
1)政治思想及道德品质考察。第四学期末,研究生教研室组织所有导师及授课教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及道德品质教育座谈会,并对每个学生做出有关评语;
2)业务学习考察。主要根据课程学习成绩和课程论文进行考察;
3)研究能力考察。读完导师指定的参考书及文章,一般要求阅读相关专业著作15部,论文80篇以上,并有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文献摘录,要对主要著作写出文献评述,并结合其调研活动、发表论文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进行考察;
4)学术实践考察。参加科研和词典编纂是词典学研究生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结合学生参加科研、词典编纂的情况写出实践活动方面的评语;词典学博士研究生必须参与相关科研项目,或完成8-10万字以上的词典编纂任务。
5)写出规范的开题报告,并通过答辩。
七、培养方式
1.采用导师负责制与研究生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每位学生所修的选修课由学生本人与导师协商确定,在导师指导下,可在下列范围内选择:
1)本方向课程设置表所规定的选修课。
2)专业(二级学科)其他方向开设的专业选修课。若需听其他学院所开设的专业学位课和选修
课必须经学科点所在学院批准。
3.硕士研究生在入学后第一学期结束前确定论文指导教师,并在论文指导教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学习计划,个人学习计划应根据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个人实际,全面考虑,合理安排。对其课程学习、文献阅读、教学实践和科研训练、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等要求和进度做出计划和安排。
学校给人文学科的研究生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公共选修课,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方式为考查,但不计学分。对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或跨学科攻读学位的研究生,是否补修某些大学本科主干课程,由导师按需而定,但不计学分。
八、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要求
1)选题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在较好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体系的前提下,确定对学科理论研究和实践有促进意义甚至突破意义的选题。
2)国内外研究动态:要充分掌握所研究领域的资料,论点、论据、研究方法接近或达到本学科国内外较新研究水平。
3)中心内容:研究内容应为本研究方向的热点问题,或是本人体会较为深刻的问题。
4)原创性:硕士研究生论文不能简单重复和综述别人研究过的东西,要在独立研究和亲身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要有自己鲜明的见解和新意。
5)研究方法:语言学的研究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为主,结合词典学研究方向的实际,鼓励采取问卷调查、抽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6)研究成果:硕士论文经过指导修正基本达到正式发表的水平,至少要能整理出2-3篇论文在正式刊物上发表。
2.开题报告
第五学期的第8周,要写出格式规范、内容充实的开题报告,在词典学研究中心公开答辩,然后根据答辩教师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由导师和中心主任签字后开始论文写作。
3.中期检查
第五学期的学位论文开题始至第六学期四月下旬由导师对学生论文的写作进行、质量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保证论文如期完成;在写作期间检查结果认为不能按时完成的学生,要申请延期。
4.论文撰写
学生必须严格按照开题报告进行论文写作,写作语言为所学熟悉的外语;在写作期间若要对开题报告进行修改或调整的,要提出书面申请,充分阐述调整的理由和可行性,经导师同意(签署意见)后,报论文指导小组批准;论文要独立完成,并要按广外大校[2000]5号文件附件4《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关于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体例样式规范》撰写。
5.学位论文审读与答辩
第六学期的五月下旬为论文答辩时间。根据学校统一时间安排,聘请校内外同行专家匿名审读,审读通过后组织答辩,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人组成,成员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应由一名校外学者担任答辩委员会主任委员。
九、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6022202
课程名称:语义学
学 分:2
预修课程:语言学导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根据主要的语义研究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定义何为语义,从而明确语义学的研究对象、范畴和方法;2)介绍不同的语义表征方法,尤其是基本的形式语义逻辑,从而理解元语言的性质和作用;3)讨论种种语义现象和关系,如同义、反义、蕴涵关系等,探讨词典释义的语义学基础;4)了解语境、功能和句法等语义的表征作用;5)探讨语言认知对语义的形成和解释的作用。
使用教材:
Saeed, J.I. 2003. Semantics. London: Blackwell PublishingLtd.
章宜华. 2009. 语义•认知•释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内容简介:
语义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语义描写和表征,语义的构成结构,语义现象和语义关系,语义学及相关学科,语义学与词典编纂等。
参考书目:
Allwood, J. 1971. Logic in Linguistic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Leech, G. 1974. Semantics.Harmondsworth:PenguinBooks.
Lyons, J. 1998. Linguistic Semantic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Wierzbicka, A. 1996. Semantics: primes and universal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考核方式:平时作业40%;学期论文60%
课程编号:26022203
课程名称: 句法学
学分: 2
预修课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旨在介绍当代句法学理论中的基本理论概念和技术工具,使学生能够初步读懂国外句法学论文,并掌握简单的句法术语和研究技巧。同时,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句法理论对汉语句进行基本的句法分析。
使用教材:
Noam Chomsky. (1975).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MA:MIT Press.
温宾利.(2002).当代句法学.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内容简介:
介绍当代句法学理论中的基本理论概念和技术工具,其中包括GB句法理论模型的建立根据、X—阶标理论、题元理论、格理论、约束理论、空语类PRO、逻辑式、移位、语迹等。
参考书目:
Noam Chomsky. (1981). 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 Dordrecht: Foris.
梅德明.(2008).现代句法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当代语言学》,《现代外语》,《外语教学与研究》等期刊中的论文。
考核方式:平时作业30%;期末考试(期终论文)70%
课程编号:26022211
课程名称:语用学
学分:2
预修课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熟悉语用学的基本内容,了解当代语用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新兴议题,包括主要语用学理论的研究现状、核心内容及其运用范围;结合语用学理论和概念,运用相关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英语、汉语及其它语言中的各种语用现象;结合语境下的语言使用和理解,比较和对比不同语言之间的语用异同,并对学生感兴趣的语言现象进行语用学阐释与引导,尤其是结合词典学和词典研究等,包括词典释义、例句选择、语用信息呈现、词汇用法信息与现有词典中词汇信息之间的联系、不足等,让学生获取现代词典编撰、词汇释义等的语用启示。
使用教材:
Archer, D., K. Aijmer & A. Wichmann. 2012. Pragmatics. Routledge.
内容简介:
主要内容包括:语用学与语言哲学、句法学、语义学、修辞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翻译、词典学等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交叉性;当代语用学的发展趋势与新兴议题;语用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如语用学定义与语境观、指示现象与指示信息、语义前提与语用前提、语言行为与言语行为、合作原则与会话含意、常规含意与特殊含意;以及指称、意向、不确定性;关联理论、顺应理论等及其核心概念内容;人际交往中的礼貌与面子观;模糊限制语与随意言谈的语用充实;空缺信息与多余信息的语用分析;语用学的应用,包括语用与翻译、语用与词典释义、词典编纂等。
参考书目:
何自然、冉永平(2013).新编语用学概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Grundy, P. 2008. Doing Pragmatics. Edward Arnold, London.
考核方式:1)课堂发言(讨论+presentation)40%;(2)课程论文60%
课程编号: 26022201
课程名称:词典学概论
学分:2
预修课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让学生了解词典学的任务、研究范围,掌握词典分类、词典编纂的原则、方法与技巧,以及语料库建设与管理的一般知识;使学生既具备一般词典学的理论,又具有词典评论、词典设计与编纂和语料库使用及管理的知识。
使用教材:
章宜华,雍和明.(2007).当代词典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Zgusta, L. (1971) .Manual of Lexicography.
Atkins and Rundell. (2008) The Oxford Guide to PracticalLexicography
Collignon, L. (1978). Les Dictionnaires: Initiation à LaLexicographie .
内容简介(主要内容及其学时分配):
这是一门词典学综合理论课。内容包括:(1)词典学的源与流;(2)词典学的性质、任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3)词典学各分科的内容简介;(4)词典的类型与结构;(5)主要词典类型的功能特征;(6)词典编纂的组织工作;(7)词典编纂的原则与方法(含多种单语与双语词典);(8)词典的释义与译义;(9)双语/双解词典与二语教学;(10)词典与词典用户视角研究;(11)词典编纂规范化问题与词典评介;(12)词典的修订的动因、形式、内容和程序;(13)词典语料库的建设、使用与管理;(14)词典与现代化或数字化技术;(15)词典与翻译。
参考书目:
Landau, S.I. 2001. Dictionaries: The Art and Craft ofLexicography(2ndedition).
Zgusta, L. (ed.). 1980. Theory and Method in Lexicography:Western and Non-western Perspective.
黄建华. 2001. 词典论.上海辞书出版社.
黄建华、陈楚祥. 2001. 双语词典学概论.商务印书馆.
章宜华 2013. 计算词典学.上海辞书出版社。
章宜华. 2015. 二语习得与学习词典研究. 商务印书馆
章宜华. 2011. 用户认知视角的对外汉语词典释义研究. 商务印书馆
考核方式:主题发言、作业40%;论文60%
课程编号:26022208
课程名称:语义学与词典释义
学分:2
预修课程:语义学、词典学概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各种意义理论,特别是语言哲学和认知意义理论的学习,使学生能深入了解自然语言是如何传递语义和文化信息的,使他们能认清语义形成和识解的机制,以及语义学与词典释义的关系,能把意义理论应用于词典释义,掌握词典释义的原则和方法,以便能在释义中以最佳方法和最简练的语言准确、多角度、多层次地描述词义。
使用教材:
章宜华. 2002. 语义学与词典释义.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章宜华. 2009. 语义•认知•释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章宜华. 2015. 二语习得与学习词典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
Frege. Meaning and Referent.
Slator, B.M. 1988 .Lexical Semantics and PreferenceSemantics Analysis.
Nykees, V. 1998. La Sémantique.
Chaurand, J. et Mazière, F. (1990) . La Définition.
Kleiber, G. 1990. La Sémantique du Protype: Catégorie etSens Lexical.
Dubois, D.(ed.). 1991.Sémantique et Cognition: Catégorie,Prototypes, Typicalité.
内容简介(主要内容及其学时分配):
本课程为应用理论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词义?词是怎样在自然交流中传达词义的?怎样把自然词义在词典中描述出来?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两方面组织课程:(1)首先要学习语言哲学和认知意义理论,包括认知语言法、框架语义学、原型语义学、意义-篇章理论等,重点了解语义分解理论、特征理论和原型理论是如何解释和表达词义的,认识释义的理论依据,并探讨如何利用这些理论进行词典释义。(2)学习中外各种词典释义理论,包括释义的原则和方法,释义的基本结构,然后调查现有主要中外词典的释义方法和存在的问题,并应用最新语义学理论成果提出可能的改进方法。
参考书目:
Antje, I. et al. 1999. Semantics and lexicography. MaxVerlag.
Langacker, R.W. 1987/1991.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1, 2.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Fillmore, Ch.J. 1982 .‘Frame semantics’, in The LinguisticSociety of Korea (ed.) 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 111-137. Soeul:Hanshin.
Lakoff, G. &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 Universityof Chicago Press.
Mel’čuk, I. A. 1997. Vers une linguistique Sens-Texte. Leçoninaugurale.Paris : Collège de France
Rey-Debove. 1989. Prototype et Définition.
Sarfati, G-E. 1995. Dire, Agir, Définir: Dictionnaire etLangue Ordinaire.
Talmy L. 2000.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 I: Conceptstructuring system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Talmy L. 2000.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 II: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 Cambridge , MA : MIT Press.
Temple, M. 1996. Pour une Sémantique des Mots Construits.
Tsohatzidis. 1990. Meaning and Prototype.
Weigand et al. (eds.). 1996. Lexical Structure and LanguageUse.
Wierzbicka, A. 1985. Lexicography and Conceptual Analysis.
考核方式:主题发言40%;作业与论文60%
课程编号:26022209
课程名称:翻译与双语词典
学 分:1
预修课程:翻译理论、词典学概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翻译理论,特别是等值翻译理论的学习和翻译实践练习,使学生了解基本翻译理论,了解双语词典翻译与一般翻译的区别,掌握双语词典的等值原则和方法,达到译文的高度简练、准确、等值,即用最凝练的语言,最大限度地传递源语言的语义和文化信息。
使用教材:
Mildred, L.L.(1998).Meaning-Based Translation: A Guide toCross-Language Equivalence.
Snell-Hornby, Mary et al. (1987). Translation andLexicography.
章宜华. 2007. 双语词典中文化特色词的等值翻译探讨. 载于《文心》. 海口:南方出版社.
章宜华. 2006. 意义驱动翻译初探——一种基于认知理论的综合翻译法.《学术研究》
章宜华等.2007.《当代词典学》有关双语词典的章节.
参考书目:
Hartmann, R.R.K. (2007) Interlingual Lexicography: Selectedessays on translation equilvalence,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and the BilingualDictionary. Tübingen: Max Niemeyer Verlag.
Snell-Hornby, Mary et al. (1987). Translation andLexicography.
Roger, T.B. (1991).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 Theory andPractice.
Mounin, G. (1976). Les Problèmes Théoriques de laTraduction.
Nida, E. A. (1982).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Campbell,S. (1998).Translation into the Second Language.
考核方式:课堂练习40%;考试60%
课程编号:26022307
课程名称:词典编纂方法论
学分:2
预修课程:词典学概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研究,使学生对词典学理论和词典编纂有全面的了解,并能够把握词典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词典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计算机技术在词典编纂各阶段中的应用对词典学的影响。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并将所学的词典编纂原则、方法和技巧应用到词典编纂实践中。
使用教材:
Fontenelle, T. (2008). Practical Lexicography: A Reader. Oxford : OxfordUniversity Press.
Svensén, B.(2009). A Hand book of Lexicography: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ictionary-Making.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ejoint, H. (2000). Modern Lexicography: an Introduction. Oxford : OxfordUniversity Press.
内容简介: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典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词典分类、词典要素(含词典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的各个方面)、语料库在词典编纂中的应用、电子时代的词典学、词典使用者与词典编纂、词典与教学等。本课程共需要18-36学时,授课方式采用教师主讲和课堂讨论两种方式。
参考书目:
Hartmann R.R.K. (1983). Lexicography: Principles andPractice.
Al-Kasimi, Ali. M. (1983).Linguistics and Bilingual Dictionaries. Leiden : the Netherlands .
Cowie, Anthony(ed.).(1987).The Dictionary and the LanguageLearner. Tubingen: Niemeyer.
Ilson, Robert (ed.). (1985).Dictionaries, Lexicography and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 Oxford , Pergamon Press.
黄建华.(2001).词典论.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黄建华.(2000).词典学研究.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雍和明.(2001).交际词典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李明,周敬华.(2001).双语词典编纂.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
《辞书研究》
考核方式:主题发言和作业40%,论文60%
课程编号:26022305
课程名称:计算语言学与计算词典学
学分:2
预修课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这是一门学习如何让计算机来理解和处理自然语言的课程。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如何把计算机科学处理问题的一些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引入到语言学和词典学研究中来;了解计算机处理语言学问题的一般算法。课程可分为基于规则和基于统计的两种算法分析。基于规则的分析将讨论上下文无关文法、良构子串表、递归转移网络、CYK算法等。基于统计的分析将讨论美国Stanford Parser的动态剖析器的使用和解析。这些分析将为词典编纂的计算机化处理提供理论支撑。
使用教材:
冯志伟.(2012).自然语言处理简明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章宜华.(2004).计算词典学与新型词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Ruslan Mitkov.(2009).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北京:牛津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内容简介(主要内容与学时分配):
(1)计算语言学与计算词典学的任务;(2)词法分析;(3)词性标注;(4)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5)现代句法理论-上下文无关文法等;(6)句法分析-递归转移网络等;(7)语义理论与语义分析-依存语法解析;(8)语料库与统计语言学;(9)机器翻译系统-美国斯坦福解析器;(10)语料库词典学;(11)电子词典的类型与功能设置;(12)现代化技术与新型词典的编纂;(13)实例研究。
参考书目:
冯志伟.(2010).自然语言处理的形式模型.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姚天顺等.(2002).自然语言理解——一种让机器懂得人类语言的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刘颖.(2002).计算语言学.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杜家利.(2015).花园幽径模式行进错位的计算语言学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30%;期末考核70%
课程编号:26022314
课程名称:词典学经典文献导读
学分:1
预修课程:词典学概论、语义学与词典释义
教学目的和要求:
该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学习词典学相关著作,帮助学生了解词典学最新动态,从而确定论文并阅读相关文献;引导学生了解语言学和词典学理论并以此为学术研究的基础和工具。该课程以授课和讲座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使用教材:自编教材
内容简介:
本课程以几种经典著作或论文为主,并根据学生的研究兴趣,由导师列出阅读书目,指导学生阅读。要让学生思考词典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如何发展的。本课程还将展示各种语言学理论是怎样有效地运用到词典研究与编纂工作中去的。因而,学会批判性地思考成为词典学研究人员的一项重要要求。本课程在讲授词典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学位论文选题、论证和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进行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写作。
参考书目:
Cowie, A. P. (2009). The Oxford History of EnglishLexicograph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Fontenelle, T. (2008). Practical lexicography: A Reade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rtmann, R. R. K. (2003). Lexicography: Critical Concepts. London: Routledge.
DICTIONARIES. The Journal of The DSNA
EURALEX Proceeding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
Lexicographica
Lexicography. Journal of ASIALEX
Lexikos.
考核方式:主题发言10%,学期论文90%
课程编号:26022313
课程名称:语言学研究方法论
学分:1
预修课程:普通语言学、词典学概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门课程主要向学生系统地传授四个方面的内容:科研方法、研究设计、语料库与统计学、学术写作方法。要求学生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并能够运用到相关的语言研究中去,为语言学的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用教材:自编教材
内容简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A.科研方法:
1. 科研的基本要求
2. 科研的基本方法
B.研究设计:
3. 定性研究设计
4. 定量研究设计(问卷调查、实验设计等)
C.语料库与统计学:
5. 语料库研究方法
6. 描写统计方法
7. 推断统计方法
D.学术写作:
8. 学术写作的基本要求
9. 学术写作的基本方法
参考书目:
Biber, D., S. Conrad & R. Reppen. (1998). CorpusLinguistics. Cambridge: CUP.
Butler, C. (1985).Statistics in Linguistics. Oxford : Basil Blackwell Ltd.
Dörnyei, Z. (2007). Research Methods in Applied Linguistics:Quantitative, Qualitative, and Mixed Methodologies. Oxford, OUP.
Hatch, E. & Farhady, H.(1982).Research Design andStatistics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New York : Newbury House.
Joseph, G.(2001).MLA Handbook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5th edi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McEnery, T., R. Xiao & Y. Tono. (2006). Corpus-basedLanguage Studies: An Advanced Resource Book.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Oakes, M. P.(1998). Statistics for Corpus Linguistics.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Association. (2001).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Slade, C. (2000). Form and Style: Research Papers, Reports,Theses (10thedition). Beijing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Woods, A., Fletcher, P. & Hughes, A.(2000).Statistics inLanguage Studies. Beijing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冯翠华.(2003).英语科研论文写作概要.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桂诗春,宁春岩.(1997).语言学方法论.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韩宝成.(2000).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李绍山.《语言研究中的统计学》(第2版).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
马广惠.(2003).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统计方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文秋芳.(2001).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考核方式:作业40%,学期论文60%
课程编号:26022310
课程名称: 当代翻译理论与实践
学 分:1
预修课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系统介绍国际国内主要翻译理论,通过课堂教学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现代翻译理论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以及翻译理论与语言学和词典学之间的关系,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其翻译的理论水平;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翻译训练。
使用教材:
Newmark, P. 1988.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New York: Prentice Hall
Robinson, D. 1997.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Zhong, W. 1998.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ies.
章宜华. 2006. 意义驱动翻译初探——一种基于认知理论的综合翻译法.《学术研究》
廖七一. 2000.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
刘宓庆. 1999.当代翻译理论.
内容简介:
1)翻译学的性质及理论构架;2)西方翻译理论概论;3)翻译文本的分析与翻译过程;4)语篇的语言功能与翻译方法;5)翻译单位与语篇分析;6)翻译与文化和隐喻;8)成分分析法和语法在翻译中的应用;9)新词和技术文本的翻译;10)翻译与词典。
参考书目:
Mildred, L.L. 1998. Meaning-Based Translation: A Guide toCross-Language Equivalence.
Bassnett, S. 1992. Translation Studies.
Gentzler, E. 1993.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y.
Baker, Mona. 1992. In Other Words: A Course Book onTranslation.
Robinson, D. 1997.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Herdotous to Nietzsche.
Newmark, P. 1988.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εta
Target
考核方式:作业及主题发言40%;学期论文60%
课程编号:26022317
课程名称:二语习得理论
学分:1
预修课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该课程介绍二语习得各理论流派发展及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探讨语言习得过程及学习者语言发展各阶段的影响因素。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了解二语习得理论的基础上,懂得如何将理论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及双语词典编撰的实践中。
使用教材:
Lightbown, P. and Spada, N. (2013). How Languages areLearned (4th edition).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itchell, R. and Myles, F. (2012).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ories (3rd edition). London:Arnold.
内容简介(主要内容及其学时分配):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1)母语习得研究概论; 2)早期二语习得研究;3)语言输入与交互作用;4)二语习得认知观;5)社会文化角度看二语习得;6)影响二语习得的个体因素; 5)策略与动机;6)学习者信仰及习得年龄; 7)二语习得社会情境; 8)学习者语言;9)二语习得与二语教学; 10)二语习得与双语词典编撰。
参考书目:
Dornyei, Z. (2005). The Psychology of the Langauge Learner.Mahwah, N.J.:Erlbaum
Ellis, R. (2008).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nd edition).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kehan, P. (1998).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Learning, Oxford:OUP.
Gass, S. and Selinker, L. (2009).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An introductory Course, Mahwah, N.J:Erlbaum
考核方式:主题发言:40%论文:60%
Course Code: 050211110
Course Titl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redit Value: 1
Prerequisite(s):
Objective and Requirements:
This course explores the theories and findings concerning awide range of variables that affect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as a secondlanguage. The course will also explore contemporary accounts of acquisitionalprocesses and developmental stages, and link them to the classroom, so that thefocus is on how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findings are relevant topedagogic decision making and also to lexicographic application.
Course Book(s):
Lightbown, P. and Spada, N. (2013). How Languages areLearned (4th edition).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itchell, R. and Myles, F. (2012).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ories (3rd edition). London:Arnold.
Course Contents and Teaching Plan:
The main contents cover 1)Anintroduction to SLA;2)Earlyhistory of SLA;3)Input and Interaction;4)Cognitiveapproach to SLA;5)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andSLA;6)Factors Affecting SecondLanguage Learning;7)Strategies and Motivation;8)LearnerBeliefs and Age of Acquisition;9)SocialContext of SLA
10)Learner Language;11)L2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12) L2 Acquisition andBilingual Lexicography
References:
Dornyei, Z. (2005). The Psychology of the Langauge Learner. Mahwah, N.J.:Erlbaum
Ellis, R. (2008).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ndedition).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kehan, P. (1998).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Learning, Oxford:OUP.
Gass, S. and Selinker, L. (2009).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An introductory Course, Mahwah, N.J:Erlbaum
Assessment: Presentation 40%; term paper 60%.
课程编号:26022312
课程名称:词汇学与词汇习得
学分:2
预修课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对英语或法语等外语词汇学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从词汇的过去和现在,从词汇结构、分类、形成、变迁、社会性、词汇语义和词汇与词典等角度去认识外语词汇,拓宽视野。同时探讨外语词汇习得的策略和过程,学习从事词汇研究的方法,为词典学的研究打下基础。
使用教材:
Schmitt, N. et al.(2002).Vocabulary:Description, Acquisition and Pedagogy.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Jackson, Howard & Amvela, Etinne Ze.(2000).Words,Meaning, and Vocabulary: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English Lexicology. Cassell.
内容简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词汇学课程重在揭示现代外语(英语或法语等)词汇的普遍规律,侧重分析研究现代英语词汇现象,兼顾英语词汇的纵向演变和发展。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词汇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概念、词汇学与词典学的关系、词汇的来源和发展演变、构词方法、词汇的结构、词义的变化、词义形态的关系、语音与形态的关系、语法与形态的关系,语用学对词汇意义的影响、成语和谚语的特点,基于语料库的词频分析、词表研制以及词汇习得的策略和词汇习得的认知心理过程等。
参考书目:
Hatch E., Brown C.(2001).Vocabulary,Semantics and Language Education.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Coady, James. (2001).第二语言词汇习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林承璋、刘世平.(2009).英语词汇学引论(第四版).武汉大学出版社.
陆国强.(1999).现代英语词汇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汪榕培、卢晓娟.1997.英语词汇学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30%;期末考核或论文70%
课程编号:26022701
课程名称:语言学与词典学前沿讲座
学分:1
预修课程:普通语言学、词典学概论等
教学目的和要求:
紧密跟踪词典学及相关学科的最新国际学术动态,介绍当前新的学术成果和新的研究方法;旨在扩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其研究技能,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打好坚实的基础。
使用教材:自编或自选
内容简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学和词典学的新理论,包括语言学、认知科学、翻译学、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等理论在词典学研究和编纂中的应用;二是研究方法,包括用户需求调查和研究调查的方法(含社会调查、课堂调查和网络调查),研究设计与统计分析方法,计算机辅助词典编纂的方法与技巧,语料库研究、建设、管理和应用的方法和经验交流(包括常用语料库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计算机文字处理平台的使用技巧,词典评论的方法、词典使用研究的方法等。
参考书目:
由负责讲座的老师根据主题需要确定参考书目,并当场提供给学生。
考核方式:出勤在90%以上,年终根据讲座的某一领域写出学习报告和论文。
课程编号:26022601
课程名称:词典编纂实践
学分:2
预修课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这是一门词典编纂理论实践课,旨在培养学生对词典的设计、编纂及人力和材料组织的能力。通过对词典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理论的学习,解剖和研究部分中外词典,使学生能根据不同使用者的需求自己设计一种词典的编纂大纲,体验词典各阶段的组织工作,并自己动手编出一个词典样本来。
使用教材:
章宜华.(2007).当代词典学. 北京:商务印书馆.
Mel’čuk, I.A. (1995). Microstructure du DictionnaireExplicatif et Combinatoire.
Lépinette, B. (1989). Vers un Dictionnaire Explicatif etCombinatoire Bilingue.
Frey, C. and D. Latin. (1997).Le Corpus Lexicographique:Méthodes et Constitution.
内容简介(主要内容及其学时分配):
(1)老师引导学生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中外词典,对其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进行解剖分析,总结规律性;(2)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设计词典编纂大纲,突出自己的特色;(3)根据编纂大纲,编写一个样本(合作:每人5万字左右);教师要紧密跟踪学生的编纂过程,定时检验、辅导,指导学生编纂出合格的词典。
参考书目:
Mel’cuk, I.A.(1988).Dictionnaire Explicatif et Combinatoiredu Français Contemporain: Recherches Lexico-Sémantiques.
Dictionnaire du Français Contemporain.
Collins-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Chambers.
《现代汉语词典》.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考核方式:词典设计大纲20%;词典编纂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