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心简介|学术队伍|新闻中心|招生培养|教学科研|创新团队|下载|English
词典介绍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词典介绍>>正文
新作介绍——《语义.认知.释义》
2011-03-28 00:00  
    
    《语义.认知.释义》一书是章宜华教授的新作,该书于2009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现介绍如下:

1、基本内容、结构
    本书是基于经典和现代意义理论的释义理论框架及释义宏观结构研究,全书贯穿这样一个思路:瞄准学科前沿、吸收各相关意义理论之长,比较中西方释义理论和辞书释义方法,探讨当代词典释义的理论体系和意义驱动的多维释义模式,构建新型词典的科学释义原则和方法。全书共11章,具体内容如下:

    1)语义学概述  从语义学的发展、基本概念、研究领域和主要流派为切入点,探讨语义学的演进、语义的普遍性质与特征及其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2)意义的哲学和认知基础  结合意义理论和现代认知学说,通过认知对象、内容、性质和方法来探讨意义的认知基础,以及转换生成语法、功能语言学、语义学与语言认知之间的关系。

    3)语义与认知语义学  从认知语义学基本原则入手阐述语义与概念范畴化、概念隐喻、概念图式和概念整合理论的关系,揭示意义在语言认知过程中的语义加工机制及其表征形式和表征方法。

    4)语义与认知语法  从认知语法的理论构想和特征入手,论述认知语法的意义观;说明认知语法如何通过语义的识解和凸显等认知机制来处理和表征现语义关系。

    5)基于认知的语义学研究  从语义与认知的关系入手,阐述认知框架下的多种语义表征方式,包括语义与概念结构、语义框架、原型特征和意义–文本模型的关系,以及它们的意义表征功能和特征。    

    6)多义性的认知机制与义项分布  通过范畴化模式、隐喻与转喻、语法化与多义性的关系,阐述语词多义现象形成的机理和多义义项之间的逻辑联系,为词典编纂中多义项的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7)语义成分与词典语义网络  从语义与概念、语义类型与内容入手,阐明语义与符号、所指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描述词库心理的系统功能特征和结构特征,以及自然语言的语义结构和语义网络。

    8)词典释义与用户的接受视野  从词典用户认知视角探讨用户在解码和编码活动中使用词典的现状、特点及查阅词典的认知心理过程,阐述词典释义与用户认知视野和接受视野之间的关系。

    9)语义驱动的多维释义结构  通过对意义的层次性与多维性、纽带性与驱动性、结构性和系统性的描述,提出了多维释义的理论构想和意义驱动的多维释义模式,并阐述了5大结构模块的构建。

    10)双语认知语义结构的转换  从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流程入手,探讨翻译的认知规律;论述认知图式对文化特色词的翻译学意义,提出意义驱动翻译模式及翻译中的交际模式和原型认知模式的构想。
    
    11)结语  概括地总结和阐述了意义的本质,以及语义的结构、语义的单位、语义的关系和语词的释义,说明了建立在认知语义学基础上的意义驱动释义模式的学术意义。

2、主要理论创新和学术价值
   
    1)从意义的本质属性和词典释义的角度,对语言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等意义理论进行系统地梳理,揭示语言认知的多样性和意义形成及表述的“多维性”特征;主张学习词典释义必须打破普通语文词典单一概念解释的传统释义模式,要从多角度、多层面表现语词的意义成分,要揭示词的概念义、语法义、语用义、搭配义,以及情感义附加义和文化象征义,实行“多维释义”,以揭示语词多种认知域的语义属性。

    2)通过对认知语义学研究范式(原型理论、理想认知模式,意象图式、象征性、心理空间及概念整合理论等)的分析,探讨心理表征在语言编码或解码过程中的形成机制,揭示意义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意象图式和象征结构。研究表明,自然语言本身没有形态、语法、语义和语用之分,它们之间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语言的各种认知图式和语法形式都是意义的表征手段,意义是一切言语活动和言语形式的驱动因素;新型学习词典必须打破当今主流学习词典那种条块分割(把形态、语义、句法和语用割裂开来)、以语法为中心的释义模式,实行“意义驱动”的释义方法。

    3)利用语言认知的多域性、图式性、百科性、关联性和范畴化等特点,以词典中观结构的形式揭示词条内部信息项和词条与词条间的各种词汇-语义关系,包括形态关联、概念关联、语法关联和语用关联,根据深层认知机制构建词汇-语义网络的分布结构,把词典中因索引或排序需要而割裂开的各种自然语言关系重新组合起来,在词典中构建灵活、动态的词汇-语义网络,以便语言学习者在查阅词典时可以利用关联、联想、比较和推测等策略,系统地学习语言知识。

    4)模拟大脑心理词库自然语言的组织结构和存取方法,以多种意义模块的形式来建立学习词典释义的完形语义框架,包括形态语义模块、概念意义模块、句法意义模块(含搭配意义模块)、语用意义模块和词汇-语义网络模块。这样,词条右项的微观结构信息都变成了直接释义成分,从不同的角度和语言层面来表征被释义词的复合认知语义结构,实现意义驱动的多维释义。

    5)以认知语义学和翻译理论为基础,构建双语词典的综合译义模式和具有完形特征的意义驱动翻译流程图式。提出源语与目标语认知语义结构的转换或等值关系要建立在交际模式的层面上,并利用语言图式与知识图式可分离的特征,摆脱被释义词源语形式的束缚,用目的语重构被释义词的语义表征或语义结构;也就是说,在翻译等值转换的短期记忆中,知识图式可从具体源语文本图式中分离出来,以记忆组织包的形式进行存储;翻译时把把这个组织包提取出来放到目的语环境中并用目的语形式描述出来,从而忠实地重建词目词的所蕴涵的全部语义信息。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双语词典在处理文化特色词时常见的形式与内容的等值矛盾。

    6)改变以编者为中心的传统词典释义方法,从学习者语言学习的认知特点和词汇习得机制出发,调查并分析用户在语言解码或编码过程中查阅词典的认知心理过程和信息处理方法等,包括查阅需求、查阅策略、查得信息的解读和应用等;阐释词典释义与用户潜在接受视野间的互动关系,探讨用户接受信息的最佳形式,揭示词典提示信息(clue)在用户语言认知域中的“触发点”,以确立词典释义的最佳语义结构,为多维释义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词典学研究中心
Copyright © bilex.gdufs.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